为更好推进夜间经济理论研究、发挥夜间旅游创新案例和标杆项目引领作用,促进主客共享的美好夜间新生活实现。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在“2023中国夜间经济论坛”围绕夜间旅游主题,发表了题为《夜间旅游从何时来?到哪里去?》的主题演讲,分享如下:
2018年以来,夜间旅游的理论建设、政策促进和市场实践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多方面成就过去五年,我们从夜间旅游的理论探索,到夜间经济的政策促进,再到夜间休闲的市场实践,实现了概念导入到社会实践的创新过程。夜间的读书、休闲和消费活动古已有之,而正式导入夜间旅游、夜间经济的概念,并形成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实践热点不过短短五年的时间。2018年初,中国旅游研究院以《旅游内参》的形式向原国家旅游局党组提交了《释放夜间旅游新需求,培育都市旅游新动力》。2019年3月,课题组公开发表了夜间旅游的专项数据和研究成果,明确宣布“夜间旅游正当时”。文化和旅游部主要领导在《旅游内参·特别报告》对夜间旅游专项成果做出肯定性指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公开成果做了跟踪报道,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旅游运营商、灯光照明工程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1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芜湖市人民政府、名家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开首届夜间经济论坛,形成了“以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为中心,推进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推出一批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城市、企业、场景和项目案例。2020年10月,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无锡市人民政府和良业科技召开第二届夜间经济论坛,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夜间文化、艺术旅游、餐饮、购物等休闲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确立了“文化引领夜间经济、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发展导向。再次推出的标杆城市、企业和项目案例引起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反响。自那时起,各级政府加速出台夜间经济的促进政策,加快创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过去三年,夜间经济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滞,今年春夏以来更是进入加速发展的高峰期。过去五年,我们从旅游活动的时间延展到旅游消费的空间拓展,创造了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夜间生活新空间。夜者,日之余。相当长时间里,夜晚都没有纳入旅游者的视角和旅游业的范围,无论是参加有组织的旅游团,还是自助旅行,绝大多数游客都是“白天观景,夜间睡觉”。与此相对应,无论是面向团队旅游者的产品和服务,还是面向自助旅行者的公共空间,几乎没有什么可供选择的夜间旅游和夜间休闲场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照明科技的进步,晚上八九点钟依然是万家灯火,城市休闲正当时。游客和居民关于昼夜的心理感知发生了巨大变化,夜间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需求开始被唤醒、被满足、被创造。在消费、投资和政策的共同推动下,旅游活动的时间得到有效延展,18:00-22:00点被称为夜间经济的“黄金四小时”。旅游休闲空间得到有效拓展、消费场景持续丰富,除了KTV、餐饮、购物,还有沉浸式演艺、剧本秀、光影秀、音乐节、livehouse、汉服游园等新的体验项目。以驻留的公寓、酒店、民宿为圆心,周边6公里的街区、商圈和文博场馆也因此被称为“白银六公里”。过去五年,我们在拉动居民休闲和旅游消费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新型市场主体,促进了产品研发、内容创新和业态发育。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营造环境、创造内容和研发产品,随着市场规模而来的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技术和企业家进入夜间旅游和夜间休闲领域。良业科技、名家汇、豪尔森等城市照明企业将灯光照明的工程优势与景区、度假区、街区、商圈的氛围营造相结合,成功转型为夜间生活运营商。夜间演艺、沉浸式演出、音乐节等内容创造的企业,以及更多的创意项目,如东方演艺集团的《只此青绿》、南京旅游集团的《南京喜事》、河南建业的《戏剧幻城》、IDG的深圳节日大道,还有迪士尼、环球、长隆、欢乐谷、横店、银基、海昌海洋公园等主题公园和度假区营造的夜间场景,都收获了很好的市场口碑和商业效益。夜间经济还为携程、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华为、大疆、科大讯飞等高科技公司,以及更多的文化、艺术、科技、教育机构的创意研发和商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过去五年,从城市、街区、商圈,到农村、景区、度假区,我们还形成了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集聚空间。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如北京的前门大街、亮马河风情水岸,太原市钟楼步行街,为广大游客和市民感受城市氛围,共享夜间美好生活提供了生动的场景依托,也是城市漫游(City Walk)的热门打卡地。更多的中心城镇和重点旅游村,如宁夏的贺兰山·漫葡小镇、安徽的宏村、无锡拈花湾,在拓展市民和游客消费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城镇差距,让更多的小镇青年在家门口感受和体验现代文明。这是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对社会发展的担当。
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政策形成合力、创新依靠市场、成果为社会共享,才能持续推进夜间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发展夜间文化休闲,推动夜间旅游消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城乡居民的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品质提升作为宗旨和导向。短短五年时间,夜间经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以及相关的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全部用来创造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为少数人的财富增长或者政绩工程,才能最广泛地凝聚行业共识,统筹社会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延长开放时间,让越来越多的美食街区和临时商业网点延长营业时间,让越来越多的文艺演职人员延长工作时间,从而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尽享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和旅游体验。为此而投入的环卫、城管、公安、应急等公共资源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当我们尽享夜间美好生活,谋划夜间经济的未来蓝图的时候,应当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发展夜间文化休闲,推动夜间旅游消费,必须坚持民有所呼、政必有应,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首次在中央政府层面提出发展夜间经济,要求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办发[2023]36号),要求有序发展夜间经济,并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配套服务设施、延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从食品、体育多维度推动夜间消费潜力挖掘和市场拓展。过去五年,地方政府印发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139份,主要落实上位政策的具体要求,广泛涉及组织领导、消费引导、场景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夜市培育、财政补贴和奖励等方面。没有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夜间经济很难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发展夜间文化休闲,推动夜间旅游消费,必须坚持发挥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断培育夜间经济的新动能、新要素、新业态。持续增长的夜间消费客流,让街区、商圈和休闲综合体的存量空间产生了级差地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进而涌现出大量新型市场主体。夜间经济还带动了城乡空间的存量优化和酒店、民宿、服务式公寓,以及旅行社、OTA、社群俱乐部的商业模式创新。来自市场的创新也在倒逼安保、保洁、公交、地铁、电信、治安、应急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效能和提升。这些城市“点灯者”和“提灯人”在提供更高效率,也更有温度的公共服务的同时,又为商业投资和市场创新提供了现代营商环境。从过去两届和这次论坛推出的夜间经济城市、企业和项目案例来看,无不是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商业机构发挥投资和创新主导作用之结果。
未来的夜间旅游既要满足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新需求,也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创造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未来的夜间旅游要满足广大游客和城乡居民的新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夜间经济不只是吃吃喝喝和娱乐演出,还有购物、观景、赏剧、夜读、观星和社交需求。现有的夜间经济主要依托存量空间和商业资源,满足市民和游客的物质需求和初级文化休闲需求。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总体上既分层也升级的消费需求,既需要高品质的物质满足,也需要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传统的人间烟火,也需要未来的闪耀星光。我们需要更多像中国城乡控股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商、兰桂坊这样的国际化街区运营商、太古里这样的时尚商业投资者、IDG这样的大尺度街区创意者、也需要面向社区“小而美”的创业创新者。要着力培育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产业生态体系,特别是通过科技、艺术、体育等要素的创造性投资,着力打造一批辐射带动性强的地标性项目和现象级产品。不能一说地标,就想对标迪拜的帆船酒店或者拉斯维加斯的“味精球”,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契合度,走出一条与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来。未来的夜间旅游要继续依托城市“三区一圈”推动文化和旅游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融合发展,也应更加关注县城、中心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夜间生活。当城市旅游恍惚于眼前所见是东京还是巴黎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千千万万的农村居民还在村头巷尾唱着过去的歌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一个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不可以让远在故乡的父老兄弟守着老旧的电视机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夜间文化和休闲要向农村去,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加上公共文化投入和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夜间消费新场景。支持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发夜游、夜集、夜娱、夜秀等夜间产品和服务,鼓励传统戏曲、曲艺等推陈出新,促进传统与潮流文化交融,不断打造夜间文娱品牌。支持发展田园音乐会、篝火晚会、美食节、采摘季、露营节等活动。引导旅游、休闲、科技、工程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村居民和乡村旅游者培育夜间生活新空间、新内容、新项目和新业态。未来的夜间旅游消费,要充分借鉴全球夜间经济发展经验,稳步提升个性化需求的宽容度和多样性消费的包容度。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有发展夜间经济的成功经验和特色模式,这些经验和模式无不承载着共同价值观,无不具有区域和地方文化的底层逻辑。无论香港的兰桂坊、东京的银座、首尔的贞洞夜行,还是迈阿密的夜花园、巴黎的左岸、布鲁塞尔每月一次的市民轮滑,都承载着活力、自由、平等和无限创意。我们需要与更多的国际友城深度交流和多元合作,韩国培材大学节事旅游学院院长、韩国“夜行”创始人郑钢焕教授曾在首届论坛与中国同行分享了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我国起步期的夜间旅游就很有启发。文明交流和文化互鉴并不是简单的移植和模仿,而是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和本土文化国际化,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建设世界旅游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